再次进入巨龙市场

概述
- 中国市场出现迟来的调整,触发因素是美债收益率飙升、以及市场对中国流动性紧缩和中国科技股的监管力度加大的担忧。
- 周期性及结构性因素将带动中国A股、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票以及部分优质科技股上行。股价弱势是不错的买入机会。
- 随着波动性消退,美国国债长债收益率应会回稳,利好风险资产。
中国市场:姗姗来迟的调整
我们曾在今年2月初提到市场看起来超买且情绪高涨,似乎早该有所调整。近期出现的调整并未令我们感到惊讶。市场对美债收益率急升、中国流动性趋紧、中国房地产板块紧缩、针对中国科技巨头的反垄断法规等的担忧都是引起近期调整的导火索。
中国A股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散户投资者所驱动,因而可能会更加波动。这是沪深300指数自2020年3月低位反弹(+59%)后的一次重大调整(-15%)。A股历来的调整往往需时2-3个月,并出现超过15%的下跌。我们不预期进一步大幅下跌,但整固仍需要一些时日,未来几周内的交投或进一步萎缩。由于国内市场更趋向于受投资情绪驱动,因此需要新的催化剂来提振信心。
值得密切关注的领域包括:1) 经济数据,尤其是信贷数据,2) 即将发布的业绩结果,及3) 中国人民银行的任何安抚性言论。
起初并无进取型宽松政策,因此接下来亦不会采取进取型紧缩政策
中国的经济及盈利基本面预期会继续改善。未来仍会有大量积压已久的需求被释放,尤其是私人领域资本支出及家庭消费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强调,货币政策不急转弯。最近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的主要经济目标之一是将广义货币M2及信贷增速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相匹配,以稳定债务在GDP中的占比。我们预期GDP增速为11-12%,稍低于去年的13%。
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并未采取超级宽松的措施。因此,在经济不断恢复且目前并无通胀威胁的情况下,现行政策的正常化将循序渐进。但在某些领域也有例外,例如政府担心出现泡沫的房地产板块(已采取行政调控措施,而非宏观紧缩),及影子银行的一些其他领域,政府允许部分营利欠佳的国企在岸债券违约,试图打破道德风险。
中国的货币状况也并无收紧迹象。尽管美债收益率大幅飙升,中国政府债收益率及银行间利率保持平稳。被公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利率走廊操作的政策参考基准之一的7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在春节假期后大幅回落。

大多数负面消息已经反映在中国科技股价格上
2月初亚洲科技板块强劲反弹后,我们把该板块从“正面”下调至“中性”,并将寻找机会再次上调该板块看法。虽然短期内并不排除进一步的反垄断监管指引以管制强大的互联网平台,但我们相信,中国当局的目的并非遏制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或全面拆分,因为这些平台会促进整体经济创新发展及数码化进程。这也是最近一次全国人大会议上重申的优先工作之一。我们认为,此举的目的是为创建更加平衡及更具竞争力的格局,以实现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我们认为,这一风险已逐渐反映在价格上,对该板块整体收入构成的影响应是可控的。因此,深度调整为中线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再进场机会,可分批累购部分优质科技股,尤其是网上日用百货/外卖、 手机游戏、在线娱乐、线上旅行社及广告等领域。

更多“新经济”股带动资金流入香港市场
继去年将部分“新经济”股纳入恒生指数及推出恒生科技指数,带动大量资金流入香港股市之后,恒生指数公司近期宣布对恒指的优化建议,将进一步增加“新经济”板块(信息技术、消费及医疗保健)在恒指中的权重,从目前的44.5%提升至52.4%。一些主要改革包括:1) 2022年中前将成分股数目由目前的55只增加至80只,最终目标是增加至100只;2) 扩充行业的代表性至7大行业组别;3) 纳入新上市股份要求缩短至3个月。总的来说,这些变动不仅会吸引更多先进公司赴港上市,而且也会让更多环球资产配置者追踪恒指。除了“回归潮”主题,即中概股(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预托证券/中国ADR)纷纷回港二次上市,我们预期未来数年内会有大规模资金流入香港股市,截至2021年3月底,香港连续30个星期录得外资凈流入。
美国长债收益率或回稳然后有序上涨
2020年9月以来,由于我们认为疫苗面世时间或早于市场预期,所以我们一直看好再通胀主题。年初至今,美国的疫苗接种进展快过预期、政府再推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以及持续宽松的金融条件等为美国经济增长创造“甜点”。因此,我们对美国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的预测上调至6.9%,高于市场普遍预测。我们对环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亦高于市场普遍预测。
由于投资者担忧通胀及经济刺激过度,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涨是导致中国股市调整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导致环球市场暂时性温和调整。显然,美国十年期国债的突然抛售可能有所过度,现已触发一些系统性买入信号。
我们承认,美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均有所改善。不过,我们认为劳动力缺口仍相当大,因为U-6失业率(亦称就业不足率)这一更广泛的失业率指标仍高达10.7%。此外,通胀的本质大致上是暂时性的,预期在2021年会上升至2.5%,然后于2022年回落至2.2%。
我们预测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未来12个月内会达到2%。我们预期储局会在2021年第四季公布缩减资产购买规模计划,于2022年第二季度执行,并且2023年第三季会首次加息。
随着波动性消退,收益率短期内会回稳,之后会更加有序地上升,这可能会为风险资产营造稳健环境。

结语
周期性及结构性因素将带动中国A股、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票以及部分优质科技股上行。此外,随着波动性消退,美国国债长债收益率应会回稳然后逐步上升,利好风险资产。任何弱势都是不错的买入机会,再次进入巨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