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股市观点:收益投资者的新焦点
追求收益的投资者长久以来一直投资于内银股,以获得稳定的收益。然而,鉴于近一年以来宏观大环境以及银行业格局显著恶化,收益爱好者现下可关注什么呢?

内银股的基本因素尚未开始复苏......
步入10月之际,内银股自多年低位强劲反弹,部分是因为投资热点纷纷转入这个市场普遍“低配”及较少受追捧的板块。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就《商业银行法(草案)》修改公开征求意见。与现有版本(于2015年更新)相比,新草案在八大关键方面进行了修订(如图表1)。
事实上,新版草案当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近年里透过各项条例得到实施,而新法案的通过将会巩固其法律地位。与投资者最相关的话题也许是草案第62条,因为它可能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尽管草案第62条规定禁止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及经纪活动,但我们仍认为该草案暗示有可能会允许银行拓展这些类别的业务范围。

图表 1:中国商业银行法(草案)修订之重点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截至2020年10月
偏好大型中国银行多于合资银行
鉴于凈息差及资产质量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我们预期内银板块2020年全年预测盈利增幅恐跌近5%。我们继续偏好大型中国银行股多于合资银行,因为大型中国银行的资本状况更加强劲,而且在私营领域(受宏观冲击影响更为严重)的贷款账目较少。中国大型银行在多个资产质量指标方面跑赢大多数合资银行,并采取更加严格的不良贷款分类,这有助于大型银行避免盈利下滑。
继续建议趁反弹抛出内银股
银行股目前的远期市账率(大多数H股目前的市账率为0.6倍)处于历史低位(如图2),价值股投资者一直在期待盈利催化剂的出现,以增持银行股。长远来看,我们认为新商业银行法案能促进中国金融体系实现稳定的良好发展。然而放松利率管制及国家服务风险等结构性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对内银股保持审慎观点,并继续建议投资者趁反弹抛出。追求收益但对内银股表现感到失望的投资者,可考虑转入香港公用事业股以作防守性替代方案。

图表 2:中国H股上市银行股未来一年平均预测市账率
资料来源:彭博,截至2020年10月28日。 上述图表仅供参考,且并不代表目前或未来表现。
香港公用事业股风险回报状况具吸引力
不只是中国银行,全球其他银行亦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宏观不利因素。许多大型全球银行集团对“保证股息率”的信心有所下滑 – 不仅是因为新冠疫情对短期盈利构成影响,也是因为网上银行、利率单向变动、新冠危机后政府实施更严格的限制措施、区域政治等因素。从股票投资组合管理角度来看,银行在经济周期中起到的防守作用不断减弱,尤其是保守性养老基金。这一角色需要被填补。
年初至今股价大幅修正后,我们认为部分香港上市的公用事业公司目前的风险回报率更加合理。香港公用事业公司的表现大相径庭,各公司年初至今录得的总回报率从+7.2%到-29.8%不等。尽管部分公司仍跑输恒生指数(-9.9%) *,但我们仍认为这为追求收益的投资者重新考虑这些防守性股票提供了很好的理由。
该板块2021年的预测股息率目前为4.9% (如图3),与美国十年期国债的息差达到410个基点,属历史新高。与银行相比,公用事业公司的盈利、现金流、以及更重要的股息支付等的能见度更高。

图表 3: MSCI 香港公用事业指数收益率对比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资料来源:彭博,截至2020年10月28日。 上述图表仅供参考,且并不代表目前或未来表现。
香港房地产市场临近周期转折点
除公用事业企业外,趁低吸纳的投资者亦将目光转向香港房地产市场。一手楼市近期需求强劲,证明部分投资者目前相信新冠疫情以及中美紧张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将会逐渐缓解。
零售收租股而言,尖沙咀与铜锣湾备受欢迎的购物商场6月以来的出租率维持稳定。港府官员已警告本地第四波疫情可能会在冬季出现,届时有可能会轻而易举地抹去现在经济复苏的迹象。写字楼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持续封锁,企业资本支出仍有待恢复。
因此,我们继续偏好住宅开发商多于收租股,原因是我们预期零售和写字楼板块的减租潮将会持续至2021年中,直至新冠疫苗有明确的发展。
一旦新冠肺炎结束,那些拥有明确的销售项目、净现金充裕且资产负债表强劲的香港开发商预期会恢复其慷慨的股息派发政策。
*资料来源:彭博,截至2020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