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 Strategy — 09.03.2023

硬着陆? 不着陆? 到底如何着陆?

投资导航 亚洲版2023年3月刊

法国巴黎银行财富管理亚洲首席投资官Prashant BHAYANI & 法国巴黎银行财富管理香港首席投资策略师谭慧敏 & 法国巴黎银行财富管理亚洲投资专家刘杰俊

摘要

  • 市场今年2月对美国经济的普遍预期已从去年11月的“硬着陆”转变为“不着陆”。担心市场波幅上升的投资者可考虑收益机遇。
  • 近来市场对利率预期重新定价,创优质美国国债和投资级别债券机遇,这两类债券的收益率已分别上涨至4%和7%。货币政策效果存在滞后性。
  • 去年11月,市场价格已反映硬着陆情景之际,我们上调中国(从低位反弹50%)和欧洲(从低位反弹30%)评级,与市场看法不一致。非美国股票超预期上涨,我们仍建议逢低买进非美国股票。

市场观点转变,经济增长更强劲而通胀更具粘性

最近几周公布的数据反映全球宏观经济前景有所改善,例如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胜过预期,美国失业率降至3.4%(创1969年以来新低),而零售销售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仍富有韧性。随着储蓄逐步下降,消费者正在刷信用卡消费。

短期而言,这有助于抵消通胀带来的打击。然而,这一态势年内如何发展十分重要。此外,尽管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符合预期,但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数据高于预期, 说明美联储仍面对挑战。尽管如此,押注硬着陆的投资者目前认为硬着陆时间会推迟。

欧洲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亦超出预期,而一些主要欧元区国家的通胀亦然。因此,在这些数据公布后,市场观点于2月发生转变。通胀已证实较预期更具粘性,而经济数据亦强于预期,导致对政策利率走高的预期升温,进而带动债息上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曾触及4%。

小幅上调利率和经济增长预期

考虑到通胀具粘性、经济增长强于预期且消费者具有韧性,我们对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终点利率预期均小幅上调25个基点。我们目前预期美联储将在今年5月最后一次加息至5.25%,预期欧洲央行则可能在今年6月最后一次加息至3.5%(存款利率)。我们预期两大央行在今年均不会降息,仍维持我们年初时的看法 - 即两大央行的加息步伐在2023年会暂停但不会转向。

展望未来12个月,我们对美国2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预期分别维持在4.0%和3.5%。令人惊讶的是,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于今年1月曾一度跌至3.4%。

鉴于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不断演变,我们预期收益将继续波动。然而,债券的吸引力回归,此前遭抛售的债券目前迎来买进机会。通缩将是更长期的趋势。货币政策的时间滞后较长,预期主要央行要到2024年才能达成通胀目标。降通胀是耗时较长的过程,并不是即刻可以办到的事情。服务业的劳动力短缺和职位空缺仍然强劲。此外,我们上调美国2023年和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至0.7%(此前预期为0.3%)和0.2%(此前预期为负0.2%)。

市场波动带来收益机遇

诚然,美国经济到底会走向软着陆、衰退、甚至是不着陆,目前尚未可知。由于市场试图透过陆续公布的经济数据来揣测美联储未来的加息路径,市场波幅持续上升。

近期收益率上升,为优质投资级别债券提供更佳进场水平,并有机会延长至中等年期。收益型基金、结构性产品(藉助波幅走高获益)、亚洲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及高股息股都提供收益机会。

中国经济数据超过预期

中国2月综合PMI上涨至52.4,创14个月新高。中国2月官方制造业PMI从1月份的50.1攀升至52.6; 2月官方非制造业从1月份的54.4升至56.3。建筑和服务两大主要分项指数均进一步上涨。我们一直看好中国经济增速反弹,而且2月份的经济数据令人鼓舞。

中国是在2022年唯一放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处于非常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投资者可考虑继续趁低吸纳中国股票。

结论

今年2月,在经济增长向好和通胀更具粘性的背景下,市场已经从11月份的硬着陆担忧(并非我们的看法)转向不着陆观点。这为部署固定收益提供机遇,因为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性而且收益率一年后应会走低。美国国债收益率和投资级企业债收益率均处于十年高位。

收益型基金、结构性产品(藉助波幅走高获益)、亚洲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及高股息股都提供收益机会。

去年,市场在担忧硬着陆时,我们持相反看法,将中国和欧洲股票上调为高配。这两大市场已分别从低位反弹50%和30%。中国和欧洲的经济数据继续超预期上行。我们仍然看好包括中国在内的非美国股票,建议趁低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