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云变换,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2022年3月
摘要
- 地缘政治事件的主要影响,是因商品价格上涨而可能导致通胀长期走高,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央行政策的正常化之路似乎也更具挑战性。
- 在当下不明朗环境下,可考虑透过另类投资(大宗商品、对冲基金、实体资产、私募基金)、通胀对冲工具(贵金属及「绿色」金属、商品货币)、防守性投资(收息股及结构性产品解决方案)进行分散投资。
- 正在召开的中国「两会」强调通过更多的财政和货币宽松,将今年经济增长稳定在5.5%。「清零」的防疫策略可能会有所放松,以提振消费。信贷脉冲的反弹历来对中国资产有利。
地缘政治冲加剧不确定性
俄罗斯/乌克兰紧张局势急剧升级,引发严厉的全球制裁 -包括将选定的俄罗斯银行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剔除及制裁俄罗斯中央银行,使其无法使用外汇储备- 这是前所未有的(尽管俄罗斯能源板块暂时豁免于SWIFT禁令)。
对经济和市场构成哪些影响?
(1)对全球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有限 - 俄罗斯经济将毫无疑问陷入衰退,但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世界GDP中所占份额不到2%。

(2)通胀进一步走高的风险 - 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之一,生产全球14%的石油和19%的天然气(欧洲40%的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俄罗斯也是小麦、肥料和一些金属的最大出口国。这些大宗商品的贸易中断抬高物价,这对于通胀本就已经高企的全球经济而言无非是雪上加霜。这也让央行遏制通胀的努力举步维艰。
(3)监测资金流状况 - 对俄罗斯的严厉制裁引发外界对金融体系融资压力和蔓延风险的担忧,因为在央行政策正常化之际,金融条件已经在收紧。我们亦相信,若市场流动性出现任何急剧恶化,各主要央行将迅速作出反应。
俄罗斯/乌克兰局势非常动荡,结局显然仍是未知之数,短期内将加剧市场波动。然而,地缘政治事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历来是短暂的。真正重要的是全球经济的基本面,目前距离衰退还很远。当乌克兰危机的结果更明朗时,抛售将逐渐为长线投资者带来买入机会。


当前环境下应如何部署?
(1)分散投资是关键 - 可以透过包括大宗商品、低波幅对冲基金、基建、房地产、私募基金等另类投资来分散投资。投资者亦可考虑藉助结构性产品作为对冲方案。
(2)「对抗新一轮通胀」的主题保持不变 -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高通胀、供应紧张和强劲需求(疫情缓和后重新开放和碳排放目标)等因素都有可能推动大宗商品进入超级周期。投资者可专注于贵金属、「绿色」金属及商品货币,例如澳元、新西兰元及加元(新西兰元也是收益较高的货币,因为新西兰央行自2021年10月起率先加息)。这个主题的投资途径包括选择性的金融股、自然资源开采商/生产者以及实体资产。

(3)短期对全球股票持谨慎看法,但中期仍看好。我们在2月技术性下调全球股票至「中性」。区域而言,我们下调美国至「负面」及欧元区至「中性」。板块而言,下调美国科技和非必需消费品板块至「负面」。最近,我们还下调欧元区能源和银行板块至「中性」,同时上调 航空航天和国防板块至「中性」。短期而言,我们青睐英国的大市值企业、医疗保健、矿业寡头和高息股;而长远来看,深度修正则为环境、社会及管治(ESG)和「元宇宙(Metaverse)」主题提供良好的入市机会 。
全球央行正在紧缩,而中国正在放松政策
「两会」 的重点与预期
- 政府重申「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并呼吁加强政策支持,助力经济增速达到5.5%左右的目标。
- 财政支持会起带头作用,刺激基础设施投资反弹,而货币政策将维持宽松,未来几个月可能进一步下调关键利率和降准。我们预期监管环境也可能逐渐更加透明化。
- 政府将继续推行「住房不炒」的政策框架,同时进一步微调各项楼市政策,例如容许差别化的地方宽松及加快公租房建设。
- 我们也预期中央政府逐步敦促地方政府取消过度加码的防疫措施,以减轻对消费、服务业活动及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据悉,北京正在探索放松「清零」防疫政策的方法,很可能最早在今年夏天在某些城市实行试点开放措施。
- 最后,政府再次强调务实地推动「去碳化」,同时重申其对净零排放的长期承诺保持不变。
信贷脉冲的反弹历来倾向利好中国市场。我们青睐可直接受益于宽松措施的中国A股。我们预期估值低迷的互联网股今年反弹,但持续反弹需要催化剂。我们亦看到中国部分信贷出现捞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