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 — 25.11.2019

亞洲致力解決全球饑餓問題

Zero hunger

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糧食-更準確是糧食短缺-是我們所面對的核心挑戰。隨著人口增長持續超越地球的供養能力,除非各國政府和私人機構能夠找到顯著提高生產力的方法,否則人類或會面臨糧食短缺的災難。

若要在2030年之前透過可持續發展的方案,實現聯合國第二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零饑餓,那麽有關方面便須迅速採取行動。

具體來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表示,亞太區實現零饑餓的進度有所放緩。全球人口預計將在2050年增至100億,而當中大部份增幅將來自南亞區,而該區在實現聯合國的零饑餓目標方面或會面臨艱巨的挑戰[i]。

該區面對的其他普遍問題包括:城市化、人口結構及飲食結構轉變。這些變化帶來了農民老齡化、獲取資本的途徑減少及天然資源日益緊張等趨勢。

大部分當地糧食系統都依賴農業耕種方式,而這個系統現正面臨漸趨嚴重的氣候問題壓力,例如乾旱、熱浪及其他與天氣有關的自然災害。

然而,整個亞太區至今致力實現零饑餓目標,因此我們仍對未來感到樂觀。這些努力包括:

  • 斐濟透過多個部門合作的方式,以應對糧食安全
  • 柬埔寨、緬甸、菲律賓和越南採取與糧食安全相關的社會保障措施,旨在提升抵抗各種災害的能力[ii]

這些措施和區內其他各種舉措都有可能成為增加食物數量和營養價值的基準。

隨著規模顯著擴大,與生物強化農作物和改良種子相關的項目帶來新的可能性。抗旱種子等顛覆技術亦有同類潛力,而無人機和人工智能等數碼工具將來或會發揮強大作用。

採取合作的方法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UNESCAP)強調,必須透過某些由政府主導的投資計劃,就饑餓問題採取的干預措施,例如特定的營養投資和農村投資[iii]

事實上,這並不需要動用大量資金。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在《2019年亞太區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報告》指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零饑餓」所需的總支出,對不少政府來說都在可負擔範圍。

例如,該報告估計,消滅貧窮和饑餓,以及實現全民健康和教育的每年平均成本為6,690億美元,相當於區內發展中國家在2016年至2030年期間平均國內生產總值不足2%。對於無法獨力承擔費用的國家,國際社會的援助至關重要。

然而,全球宏觀經濟前景疲弱成為目前的挑戰之一,儘管這可能只屬短期性質。鑑於預期部分西亞地區的人均收入增長暫時持續乏力,聯合國在截至2019年中的《世界經濟形勢與前景》報告表明,滅貧的希望已有所轉弱[iv]

以城市為目標

鑑於城市消耗全部糧食的約80%,應對廣泛的城市化在實現零饑餓目標的過程中已顯得日趨重要。目前全球已約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這個比重預計將在2050年增至68%[v]

為了最有效地進行規劃,行業和政府團體在提供和制訂方案時,應該重視聽取城市貧困居民的意見[vi]

這是基於某此亞洲發展中地區(例如柬埔寨和尼泊爾)的共同趨勢:

  • 饑餓是城市貧民的嚴重問題,三餐不繼的情況經常出現
  • 收入偏低及不固定導致城市貧民無法獲得適當的膳食,因為食物成為家庭的最大支出
  • 天災頻生,加劇糧食不安全的問題
  • 鑑於農業使用殺蟲劑和其他化學產品,使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關注
  • 由於缺乏安全的存儲空間及收入不固定,消費者每天只能購買少量食物,這也增加了單位價格
  • 分享食物成為重要的生存策略

利用更智能的方法解決舊問題

顯然而見,若要在2030年實現零饑餓的目標,我們不能只靠單一方案,而且所用的方法和針對的目標範圍都在改變。例如,過去幾十年我們一直關注糧食生產問題,但現在的焦點已經轉向消費。

形成這種轉變的原因是:在一方面,規模、城市化和超重人數增加,另一方面又存在營養不良的人口,特別是兒童。

借助城市化的影響也是解決糧食短缺的關鍵。室內農場的規模正在擴大,因為人們逐漸發現在受控環境的溫室中利用分層托盤種植蔬菜的好處。這種種植方式也可以減少對殺蟲劑的需求。

最後,隨著社區開始肩負解決問題責任及發展領導能力,民眾可以透過儲蓄團體等倡議來減輕債務負擔,並利用空地、屋頂和窗台推行社區菜園活動。同樣重要的是,他們的集體力量變得更大,因此有助與政府部門合作推動變革。

「智能」策略必然運用創新技術來改變農業和食物運輸的方法。例如,新的實踐方針包括農作物投入、感應器和機器人技術,從而有望引領下一輪農業變革[vii]

這股「農業科技」浪潮正對亞洲的小農戶產生影響。在中國、印度和菲律賓等國家,政府已經建立途徑,讓年青的企業家與農民直接聯繫,率先利用數碼農業科技設備(例如感應器和無人機)等顛覆技術來管理小麥、玉米和水稻等農作物的營養及蟲害。

除了透過財政政策、社會保障及增加研究投資等措施來促進營養、可持續發展和健康飲食外,個人的參與也可以帶來貢獻。

對希望運用責任投資策略來發揮積極影響的人士來說,他們可以選擇的範圍較過往廣泛,以這種方式來推動可持續發展。

在解決全球人口增加所帶來的糧食問題時,這類共同合作至關重要。

global hunger index

資料來源:全球饑餓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