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全球化」:環球貿易逆轉趨勢受惠者
新冠危機將加速「去全球化」趨勢。有更多跡象顯示,封鎖措施導致供應鏈中斷,引發環球政府和企業紛紛開始重新審視其生產模式。

我們的投資建議
- 環球供應鏈洗牌
新生產中心(台灣和南韓的上游技術相關零件/產品以及東南亞的低端消費品)
- 歐美受惠企業
高增值企業、眾多服務提供商和教育企業
- 政治/地緣政治不確定性
運用避險資產(例如黃金、日圓、美元戰術性長倉機會等)對沖風險
主要風險
全球化趨勢因以下因素再次升溫:
- 中美達成全面貿易協議;
- 環球貿易緊張局勢大幅緩解;
- 數碼科技領域的顛覆性創新大幅提升跨境貿易量。
封鎖措施延長及第二波疫情爆發會加重及延長今年的環球經濟衰退。投資者繼續規避風險,有損股市表現,但避險資產應表現良好。
「全球大流行」加速環球供應鏈洗牌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暴露出環球經濟驟然停擺及供應鏈中斷的巨大風險,也凸顯環球企業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
因此,部分政府已開始鼓勵「生產回流」:
- 日本宣佈擬從9930億美元刺激政策中劃撥22億美元用於補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撤出中國,遷回日本或東南亞。
- 特朗普政府正考慮為遷出中國的美國製造企業支付「搬遷費」。
- 一位歐盟貿易專員最近表示,歐盟將尋求減少對中國貿易的依賴,並確保歐盟的「戰略自主權」。
新生產中心
新冠危機過後,可能會有更多社會壓力要求部分戰略領域搬遷,並確保自給自足(比如醫療供應或其他醫療保健需求)。製造企業也很可能會愈發側重多元化生產基地、工業數碼化及自動化。我們預期供應鏈重新分配應會惠及東南亞國家的低端消費產品,以及台灣和南韓的精密技術零件/產品。
歐美的生產力「回流」趨勢不斷加速,背後的根本原因是技術創新(縮短供應鏈)及新興國家薪資上漲。這一趨勢的大贏家是高增值行業。如今降低依賴程度及應對不平等問題的願望有所加強。
教育投資應會加大。服務業在環球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亦推動「去全球化」趨勢。
總括而言,成熟經濟體中「去全球化」受惠者是高增值行業,即眾多服務提供商及教育企業。
我們依然看好南韓股票,對台灣股票的觀點5月初時已從中性上調至正面。這兩個市場的估值在調整後都變得更吸引。在5G、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顛覆性科技的大趨勢下,科技比重高的台灣市場將受惠於「回台」政策及環球製造商對技術升級的需求。越來越多跡象表明,本地資本支出週期已出現。
此外,繼去年9月宣佈新製造企業搬遷至印度可享超低稅率後,據稱印度政府今年4月已接洽1000多間美企(優先爭取醫療器材供應商、食品加工、紡織、皮革及汽車零件製造商),為準備遷出中國的製造商提供優惠。雖然該國目前受困於封鎖措施,但採取積極政策刺激其製造業板塊有利於印度經濟的中線發展。
應對政治/地緣政治不確定性
「去全球化」趨勢不斷加速,可能會令政治/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持續。全球不滿中國疫情爆發初期的處理有所增加。特朗普政府幾度公開表示中國應對此次「全球大流行」負責並威脅加徵關稅。
我們建議投資者在機會出現時透過黃金、日圓及/或美元技術性長倉等避險資產來對沖投資組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