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可持續發展債券作為分散投資的工具
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亞洲首席投資官Prashant BHAYANI & 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香港首席投資策略師譚慧敏 & 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亞洲投資專家劉傑俊
摘要
- 目前,各政府出台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越來越多,投資者對該主題的認識也愈發深入。這市場亦擁有大量多元化而且更高信貸評級和更佳流動性的優質企業。這些因素導致對可持續發展債券的強勁需求,甚至形成供不應求的局面,讓投資者得以受惠於潛在的「綠色溢價」。
- 除了收益率具吸引力之外,亞洲可持續發展債券還將資本引向可持續發展項目或鼓勵企業為亞洲的環境、社會和管治(ESG)活動做貢獻,促進你我所生活的家園實現可持續發展。
哪些債券可稱之為可持續發展債券?
- 可持續發展標籤債券,包括綠色、社會和可持續發展(GSS)債券。當中可分為募集資金債券及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前者的債券發行人承諾將所募集之資金用於GSS項目,而後者的發行人則著眼於達成預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 部分傳統債券,該等債券部分收入來自供獻ESG發展的活動。
為什麼投資於可持續發展債券?
- 有機會受惠於「綠色溢價」
「綠色溢價」是指綠色債券高於傳統債券的溢價,可為投資者提供超額回報的額外來源。在監管機構大力支持和各利益相關者的承諾推動下,投資者對可持續發展標籤債券的需求超過供應,因而形成「綠色溢價」。
此外,與具有同等風險概況(發行人、到期日及債券類型都相同)的普通債券相比,可持續發展債券(尤其是發行人已建立環保證明的企業)往往在二手市場表現更佳(利差收緊幅度更大),而且流動性更強。

- 信貸評級更高
ESG評分較高的可持續發展債券往往具有更強勁的現金流和更好的風險管理。提升所得款項的使用和管理的透明度及問責,也有助於管理風險。明晟(MSCI)的一項研究發現,ESG評分較高的發行人面對的系統性和特殊風險水平較低。因此,信貸評級機構對可持續發展債券給予的評級普遍較高(主要為投資級別),這反過來也幫助可持續發展相關企業更容易獲得成本較低的融資。
- 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強勁
具有ESG使命的大型養老基金、資產管理公司、金融機構和的跨國企業等積極尋求可持續發展和低碳投資。此外,散戶投資者也越來越意識到要將ESG原則融入到投資當中。
晨星評級數據顯示,傳統基金資金在2022年淨流出9,560億美元,而環球ESG債券基金仍保持著資金淨流入24億美元。新興市場ESG債券基金也在2023年第一季度吸引5.63億美元的資金流入,而新興市場非ESG債券基金在同期則遭遇8,100萬美元的資金流出。
為什麼投資於亞洲可持續發展債券?
- 為你我的家園帶來正面影響力
該等債券的投資者將為可持續發展項目注入資金,或鼓勵企業為ESG活動做貢獻,並在亞洲 - 你我生活的家園 - 產生切實的正面影響力。
舉例來説,要推動亞洲向低碳、更環保、可持續和包容性經濟轉型,估計需要投入1.7萬億美元於基礎設施,包括升級城市基礎設施,改進交通運輸系統、加強空氣污染控制、改善清潔用水和衛生系統、住房重建、建設醫療保健和教育設施、以及構建智慧城市並提高城市應對氣候挑戰的能力等。
- 率先把握亞洲潛在的「綠色溢價」
歐洲的可持續發展標籤債券市場較為成熟,而亞洲仍處於早期階段,鑑於投資者需求增加,加上區內監管及央行的支持力度加大,意味著有增長潛力。由於與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影響力直接相關的項目融資不斷增加,供應也將繼續增加。

- 收益率具吸引力
亞洲投資級別美元信貸(基準彭博亞洲美元投資級別債券指數)的平均到期收益率(YTM)目前處於十多年高位5.6%,高於兩年前的2.3%,而亞洲美元高收益信貸(基準彭博亞洲美元高收益多元化信貸指數)的平均到期收益率為15.0%,不過信貸質素才是篩選高收益債券的關鍵。

- 亞洲政策制定者的大力支持
中國承諾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而日本和韓國也相繼承諾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其他亞洲國家也有類似的淨零目標承諾。
亞洲多間央行已加入央行和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其主要任務是加強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全球應對措施,並增強金融體系在管理風險和調動資本以促進綠色和低碳投資。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也已推出可持續發展投資倡議和/或把可持續投資作為優先事項。我們預期,亞洲各國政府未來將就氣候變化和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採取更多措施或行動,以實現進取的碳中和目標。
結論
政策制定者下定決心實現碳中和目標,而且投資者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認知也不斷提高,將繼續推升對可持續發展債券的需求。該資產類別面對的主要風險是通脹保持粘性或導致進一步大幅加息,從而打擊債券市場表現。
除了收益率具吸引力之外,亞洲可持續發展債券還能帶來切實的正面影響力,促進區内可持續發展,為你我創建更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