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 Strategy — 15.10.2019

財政政策來救場?

Prashant Bhayani & 譚慧敏

儘管環球各國央行同步放鬆貨幣政策的浪潮迭起,但可能仍不足以扭轉環球同步放緩的趨勢,尤其是鑒於貿易緊張局勢中揮之不去的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利因素。此外,一些發達國家的貨幣寬鬆政策已接近極限。 

毋庸置疑,任何中美貿易爭端的持續解決方案都將消除不確定性、提振商業信心、並重振經濟。然而,中美達成重大貿易協議的可能性較低,不過達成有限的貿易協議或貿易休戰仍有可能。因此,財政政策至關重要,且被視為更高效的反週期工具,用於刺激總需求及提高通脹預期。事實上,財政刺激已開始實行,主要是受中美兩國驅動。近幾個月來來亦有越多的證據表明,亞洲正在採取財政刺激措施。  

 
 

美國:大選前實施大規模財政刺激的可能性較低

2018年大規模減稅後,20198月初通過一項預算協議,取消支出上限、將政府債務觸及上限的時間推遲至20217月、並在未來兩個財政年度增加支出分配。然而,最新舉措僅會避免重大的財政緊縮,並不會刺激經濟增長。在202011月大選前,華府有可能會透過類似最近的農業緊急援助的行政手段來實施小規模的財政刺激。但是,民主黨主掌眾議院,實施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則不太可能。 

 

歐元區:「先苦後甜」

在連續5年實現財政盈餘後,市場對德國財政刺激計劃的預期越來越高。德國歷來較不情願使用財政工具。然而,政策制定者似乎是被動的,而非主動。他們可能僅會在經濟衰退時才採取財政措施。因此,實施滯後意味著財政措施對經濟的正面影響可能不會在2020年及時彰顯。

 
Germany Fiscal Balance

資料來源:彭博、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截至2019年9月30日

英國:萬一「無協議脫歐」則採取財政刺激

倘若「無協議脫歐」,潛在的經濟衰退可能會被財政刺激、進一步減息及重啟量寬所抵消。如果英國最終「協議脫歐」或「不脫歐」,我們預期政府會採取一些擴張性財政刺激措施,並伴隨減息

 

日本:採取財政政策以抵消增值稅上漲

日本的消費稅從2019101日起上調,政府機構及部門要求創紀錄高位的2020財年預算,近105萬億日圓(約合9860億美元),比2019財年102.7萬億日圓還要高的預算,旨在避免稅率上漲帶來的收縮效應。

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加碼

在最新一輪的寬鬆政策中,財政支出發揮主導作用,包括去年宣佈的2萬億人民幣減稅降費(約合2980億美元)。提高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使用效率及放寬信貸融資,會在2020年進一步提振基礎設施發展。雖然中國的官方財政赤字目標上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下,但預計中國整體財政赤字(官方+預算外)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11%左右。

China's augmented fiscal deficit and breakdown

資料來源:摩根大通、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截至2019年9月30日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亞洲實行財政刺激措施

除中國之外,越來越多亞洲國家正在實施雄心勃勃的財政計劃。印度出人意料地宣佈將企業稅從30%降至22%,價值1.45萬億印度盧比(約合200億美元),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0.7%印尼計劃將企業稅從目前的25%逐步削減,2021年稅率降至22%2023年降至20%泰國20198月宣佈一項3160億泰銖(約合100億美元)的刺激計劃,旨在刺激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南韓提出明年514萬億南韓圓(約合4240億美元)的創紀錄預算,若算上補充預算,這比今年的支出增加8%

為了從中美貿易戰中獲益,印度允許新成立的製造企業自2019101日起僅繳納15%的企業稅,這一舉措可能會吸引一些希望將供應鏈轉出中國的企業進行投資。泰國亦宣佈對遷出中國的企業減稅50%,而台灣201811月宣佈「台商返台」政策,包括提供工業用地和稅收減免,這一政策迄今為止已成功幫助142家企業重返台灣投資項目獲批且價值6110億新台幣。

財政措施在減息週期「更便宜」

隨著減息帶來的回報日益減少,尤其是在利率進一步變為負值的情況下,財政政策將更有效地提振經濟增長。在貨幣寬鬆週期實施財政措施亦「更便宜」,因為借貸成本及財政擴張對債務可持續性的影響降低。

環球整體財政狀況可能最多只是在2020年溫和擴張。在沒有經濟衰退的情況下,財政結餘大幅擴闊(大規模刺激計劃)是不太可能的。儘管外界一致預期會使用財政工具,但實施起來可能仍需時日。因此,環球經濟很可能在變得更閃耀之前會更黯淡。投資者應持續投資多元投資組合,不僅包括傳統的股票及固定收益資產,亦包括黃金及對沖基金等另類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