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 Strategy — 12.01.2021

中港股市觀點:2021年部署 – 「與巨龍同行」

馮兆邦 ,亞洲區股票諮詢部主管

HK China equities perspectives

概述

資金繼續流入中港市場

自2020年8月以來,海外流入中港市場的資金保持强勁。中國市場仍被視爲價值型市場(恆生指數/ 恆生中國企業指數/ 滬深300指數2021年預測市盈率分別爲12倍/ 9.5倍/ 15.5倍),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在2021年的經濟復甦勢頭明顯。鑑於中國在美國上市的預託證券(又稱「中概股」或「中國ADR」)相關的政策存有不確定性,部分中國投資者亦將其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轉換爲在香港上市的股票。

中國科技股走弱

意味著再進場良機

儘管中國首個反壟斷法草案條例有利於中國科技行業的長遠發展,但短期内的市場反應可能會保持負面。我們相信北京當局仍將大力支持中國的科技發展,縱使往後會更受監管及控制。與此前中國監管收緊的情況類似,我們認爲科技股這次的整固是增加長期持倉的好機會。除了這些新的地方監管之外,中美緊張局勢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也在短期内給中國科技板塊增添了不確定性。

中港股市的深度與寬度不斷擴大

中國政府繼續放寬主板交易的靈活性,以將更多新經濟股納入傳統交易平台。此舉應能增加市場集資機會,同時擴大中港股市主板的深度與寬度。

保持均衡投資組合並傾向週期性股

展望2021年,憑藉盈利增長潛力,順週期板塊(比如電動汽車製造商、水泥生產商、教育、醫療保健及醫療科技等)值得密切關注。我們繼續「低配」内銀股,同時「高配」保險股。 我們認爲,整體上而言,中國股市牛市將不會脫軌,這是因爲背後有受增長帶動的再通脹交易以及不斷增長的外資流入的支撐。我們建議投資者在2021年的股票部署要繼續「與巨龍同行」。

板塊偏好

由於短期政策風險加劇,我們已減持部分科技股,以鎖定利潤,同時開始累積基建股,以作價值股部署。此外,我們新增一隻中國教育股,主要因爲其營運數據强勁。

資金繼續流入中港市場

作爲有信心的象徵,自2020年8月以來,海外流入中港市場的資金保持强勁。我們對此並沒有特別意外,因爲中美緊張局勢的陰霾已經籠罩多年,因此大多數悲觀情緒已經被市場消化。

除此之外,儘管美國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與日俱增,加之英國出現傳染性更强的變種病毒,但截至撰稿日中國仍成功堅守陣地,並沒有出現確診病例數大幅回升的明顯跡象。與美國股市相比,中國市場亦被視爲價值型市場(恆生指數/ 恆生中國企業指數/ 滬深300指數2021年預測市盈率分別爲12倍/ 9.5倍/ 15.5倍),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在2021年的經濟復甦勢頭明顯。

鑑於美國市場2020年顯著跑贏(尤其是成長股),審慎投資者鎖定部分利潤並將部分利潤重新投資於被低估的中國股,也是有道理的。

從資金流角度來看,鑑於中國在美國上市的預託證券(又稱「中概股」或「中國ADR」)相關的政策存有不確定性,部分中國投資者亦將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轉換爲在香港上市的股票。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因爲這兩種股票是完全可兌換的。交易成本也很低,而且,不要忘記大多數亞洲投資者實際上更喜歡在亞洲時段進行交易。與此同時,近期中美兩國政府監管的部分事態已經並且將繼續主導市場情緒。

中國首次公佈反壟斷條例草案

2020年11月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首部中國的反壟斷條例草案,旨在根除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壟斷行爲。

當局於2020年12月22日進一步召開「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會上總共提出「九個不得」新規(如表1所示)。

China anti-competition bill

表 1:「九個不得」–中國首部反壟斷條例草案

資料來源:中國市場監管總局,2020年12月22日

中國科技股短期修正  意味著意味著再進場良機

該條例草案的發佈是預料之中的,我們已在《中港股市觀點》2020年11月刊中就談論過這個話題。儘管中國首個反壟斷法草案條例有利於中國科技行業的長遠發展,但短期内的市場反應可能會保持負面。談及近期的反壟斷罰款,可能會妨礙互聯網巨頭未來透過併購加強其國內生態系統的能力。盡管如此,中國科技巨頭的盈利動力依然强勁,尤其是在電子商務和雲領域。

部分投資者亦擔憂這項新規定可能會毀掉這些快速增長的中國科技巨頭。但事實上,我們相信北京當局仍將大力支持中國的科技發展,縱使往後會更受監管及控制。於2020年12月16-18 日期間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宏觀政策明確定調, 2021年也是第14個五年計劃(2021-2025財年)的開局之年。科技行業仍是重要的關注點。會上强調的重要任務包括增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及提高產業供應鏈穩定性。

與此前中國監管收緊的情況類似,我們認爲科技股這次的整固是增加長期持倉的好機會。

中美爭端仍是中期關注點

除當地推出反壟斷條例之外,近期市場上有以下兩大中美地緣政治不明朗因素籠罩,這給部分中國科企帶來額外的不確定性:

  1. 美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該法案加速了中概股在A股和H股市場二次上市的進程;
  2. 美國的行政命令,禁止任何美國人士投資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企業。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即將成爲法律

2020年12月4日,美國衆議院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規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如果在三年内未能遵守審計要求,可能會被除牌。美國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投資者保護與資本市場小組委員會主席再次强調,該項法案的目的不是要將任何公司除牌,而是要説服中國允許美國投資者需要的審計監督。事實上,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 (PCAOB)已和50多個外國司法管轄區的外國審計監管機構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安排,以確保該法案能夠激勵中國監管機構達成類似的協議 。

整體而言,市場並不驚訝。事實上,投資者更感興趣的是了解:

  1. 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公司合適能符合港股通買賣資格;
  2. 境外上市暨中國預託證券(CDRs)何時能變成可兌換。

美國軍方黑名單納入更多中國公司

2020年12月中旬,美國國防部(DoD)再認定數十家中國企業與中國軍方有關,包括中國的頂尖芯片生產商和無人機製造商。

這使得美國黑名單上的中國公司總數達到60間。該命令禁止任何美國人士購買相關受影響的證券,自2021年1月11日起生效。而目前手上持有相關證券的美國人士,則有一年的寬限期(於2022年11月11日截止)予以撤銷投資。

中港股市的深度與寬度不斷擴大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繼續放寬主板交易的靈活性,以將更多新經濟股納入傳統交易平台。此舉應能增加市場集資機會,同時擴大中港股市主板的深度與寬度。

舉例來説,上海證券交易所(上交所)剛剛就擴大滬港通股票範圍發出通知。目前,所有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的股票皆不符合納入上證180指數或上證380 指數的資格。然而,中證指數公司(CSI) 剛剛更改了納入方法,自2020年12月檢討開始,為這些股票敞開大門。

納入指數後來,三大證券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將開始籌備工作及測試,目標是從2021年第一季度開始將科創板上市的股票納入滬深港通股票範圍。

保持均衡投資組合並傾向週期性股

儘管存在上述提及之短期擔憂,但是展望2021年,憑藉盈利增長潛力(如圖表1),我們相信順週期板塊(比如電動汽車製造商、水泥生產商、教育、醫療保健及醫療科技等)值得密切關注。儘管最近有所反彈,但香港公用事業和香港發展商仍顯得被低估,它們其實有良好的股息率作支撐,所以仍是不錯的「類債股」。

我們繼續「低配」内銀股(因考慮到不良貸款和政策風險),同時「高配」保險股(因考慮到其新業務增長價值數據强勁)。

MSCI China

圖表1: MSCI 中國指數: 2020年預測與2021年預測板塊盈利增長對比

資料來源:湯森路透、瑞銀預測。2020年12月。 過往表現並非目前和未來表現指標。

結語

我們認爲,整體上而言,中國股市牛市將不會脫軌,這是因爲背後有受增長帶動的再通脹交易以及不斷增長的外資流入的支撐。我們建議投資者在2021年的股票部署要繼續「與巨龍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