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股市觀點:危機造就科技新巨頭

在上期文章中,我們曾提及中國科技股適時地修正了技術性超買。9月份,恆生科技指數自峰值跌至低位,整固幅度約達12%(如圖1)。
我們重申,中國科技股目前的弱勢恰是加倉機會,我們對該板塊內的長期結構性趨勢保持樂觀。整體而言,我們認為該板塊股票估值並未過度高估,尤其是考慮到這些公司的盈利增長潛力。

圖表 1:恆生科技指數今年9月修正幅度高達 12%
資料來源:彭博,截至2020年9月30日。 上述圖表僅供參考,且並不代表目前或未來表現。
我們爲何看好下列科技子板塊 – 電子商務與外賣、手游、電子醫療、金融科技?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令市場飛速採用新型互聯網服務,從線上雜貨、外賣、電子醫療到金融科技都有覆蓋,創造振奮人心的新投資機會,而且還有全球最大5G網絡推出助力。下面我們來談談爲何我們偏好這些子版塊。
電子商務與外賣
疫情下,消費者和商戶加速轉戰線上。中國電子商務滲透率於今年上半年躍升至全國零售銷售的30%,屬環球最高,並在直播(帶貨)、新產品類別(線上雜貨店和電子醫療)及新市場(低線城市)的推動下 ,有望於2026年達到40%左右。
網絡直播帶貨提升購物樂趣,該子板塊的商品交易總額(GMV)有望在2020年增長一倍(如圖2)。
線上雜貨與外賣需求在疫情期間飆升(如圖3),而且隨著消費者未來將會避開擁擠的菜市場、超市和餐廳,我們預期各個市場規模未來幾年都會快速增長。

圖表 2:中國網絡直播商品交易總額
資料來源:iiMeIDA、中信里昂,截至2020年9月。 上述圖表僅供參考,且並不代表目前或未來表現。

圖表 3:中國零售業缐上滲透率(按類別)
資料來源:Euromonitor、中信里昂,截至2020年9月。上述圖表僅供參考,且並不代表目前或未來表現。
中國外賣行業總交易額(GTV)的三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驚人的51%, 2019年GTV值達到5780億人民幣(如圖4)。新冠疫情爆發之初,該領域備受打擊,但隨著各地逐漸解封,外賣平台的用戶活動強勁恢復。

圖表 4:中國外賣行業總交易額
資料來源:iResearch、中信里昂,截至2020年9月。 上述圖表僅供參考,且並不代表目前或未來表現。
手機遊戲
由於疫情下的封鎖措施令不怎麼活躍的玩家重新上線,手機遊戲玩家基礎在今年上半年加速擴大。儘管復工復學後手機流量使用回歸正常,第二季的手游收入增長依然強勁,按年升28%(如圖5),不僅顯示出玩家基礎擴大,而且表明參與水平及支付滲透率均有所提升。我們繼續看好該板塊,原因是遊戲玩家基礎擴大有利於結構性增長,加上廣受玩家喜愛的遊戲IP中期盈利有進一步上行潛力。

圖表 5:中國手游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瑞士信貸,截至2020年9月。 上述圖表僅供參考,且並不代表目前或未來表現。
近期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導致外界擔憂中國線上遊戲公司的海外擴張計劃受阻。在目前階段,直接從美國的收入份額仍較小。但中國遊戲發展商的環球版圖雄心並未動搖,加上其領先的手游內容及營運實力,我們對其能在環球市場中奪得更高的市佔率充滿信心,尤其是在日本和南韓等市場。
電子醫療
由於醫療體系不完善及人口快速老化,電子醫療正獲廣泛採納,且有機會取得長遠發展。中國的醫療體系依然嚴重依賴公立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全國醫院中僅8%為三甲醫院,但三甲醫院的床位佔40%,而且需要處理全國一半的病人。漫長的等候時間、跨省看病及高額的自付費用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人口老化及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促使政府加快醫療改革,以提供負擔得起和方便的醫療服務。
國務院於2018年底啟動了「互聯網+醫療健康」政策,並在新冠疫情期間進一步放寬監管,比如發放更多網上醫院執照、允許處方藥在線上銷售以及將線上醫療服務納入社保報銷範疇等。目前網上藥品銷售滲透率僅爲3.3%(截至2019年),對所有線上醫療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機遇(如圖6)。

圖表 6:中國網上藥品銷售
資料來源:Statista,截至2019年。 上述圖表僅供參考,且並不代表目前或未來表現。
金融科技服務
隨著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對金融科技服務需求不斷提升、現有金融機構為市場提供的服務不足以及線上應用快速普及,帶動該板塊正蓬勃發展。中國是世界上使用電子支付最多的國家,佔消費者支付交易的40%左右(如圖7),遠遠超過已發展國家的7-15%水平。這將有助於金融科技的快速採用,尤其是考慮到消費者已經在使用中國電子支付市場的雙龍頭企業的許多其他服務,而兩家公司的市場佔有率總計高達95%左右,且擁有深厚的護城河。金融服務(理財産品、貸款、保險)及科技服務(生物識別身份驗證、區塊鏈等)是下一個高利潤率的增長引擎。
我們認為投資者低估了互聯網巨頭涉足關鍵金融板塊的廣度和深度。鑒於許多領先金融科企都尚未上市,投資該主題的一個好方法則是投資具有大量金融科技能力的互聯網巨頭。

圖表 7: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滲透率
資料來源:中信里昂、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司數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 上述圖表僅供參考,且並不代表目前或未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