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不擔心港幣聯繫滙率制度?
香港最近發生的事件引起市場擔憂港幣聯繫匯率是否穩定,特別是有部分市場人市質疑港幣聯繫匯率的可行性,似乎當中對港幣總結餘(餘額從2015年高峰時之510億美元降至目前的70億美元)與外匯儲備(目前餘額為4490億美元,遠高於2015年之3590億美元)的概念有點混淆。 因此,我們正需要重申探討現時支持聯繫滙率的基本因素是否穩健 。
港幣總結餘是指銀行存放於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之結算賬戶中的結餘總數,此餘額代表銀行同業間流動資金水平。此餘額僅是港幣基礎貨幣的一小部分。實際上,外匯基金票據與債券(超過1萬億港幣,約等於1280億美元)才是基礎貨幣之大宗。
香港金融管理局為香港管理貨幣的機構,須確保外匯儲備至少等於或大於基礎貨幣。實際上,目前香港的外匯儲備為基礎貨幣的2.1倍。此倍數代表香港金融管理局可以用1美元兌7.8港幣之匯率兌付所有港幣,且超過2倍以上。 (有關貨幣發行局制度詳情,請參閱下文的門戶城市實況)
此外,香港的外匯儲備餘額大於香港一年GDP規模(3690億美元)。外匯儲備規模相當於M3貨幣供應量之46%。此比率高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之35%,與2003年沙士(SARS)時期之43%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之33%。因此,香港金融管理局擁有足夠美元可以出售,以維持港幣匯率於7.85之下。
香港的外匯儲備強勁 (46% of M3 貨幣供應量)

資料來源:彭博、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截至2019年8月29日。 過往表現並非實際或未來業績指標。
香港銀行存款餘額龐大(13.6萬億港幣,相當於1.7萬億美元),過去十年來,存款穩定增長,而整體銀行放款與存款之比率一直穩定於70 – 90%區間。即使以最差情況估計 (非我們的基本预測),如存款外流達15%(一般嚴重之金融危機時,存款外流情況約為10 – 15%),香港也應有足夠外匯儲備應對。
實際上,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港幣總結餘長期以來一直居於低水位(低於2億美元),港幣聯繫匯率也一直維持穩定運作。金融海嘯之後,港幣總結餘膨脹然後縮小,主要是受到美國聯儲局量化寬鬆與收縮之影響。
而且,港幣一直受「雙盈餘」支撐 – 財政盈餘和經常賬戶盈餘。自2007年以來,香港財政盈餘與國民生產總值(GDP)之比持續上升,目前為GDP的40%,而香港經常賬戶盈餘為GDP的4.8%。我們認為,港幣兌美元之聯繫匯率制度仍然具有足夠的韌性,並且將維持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