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 Strategy — 10.07.2020

反彈過後,審視下半年風險:第二波疫情,美國大選與「去全球化」

投資導航 - 亞洲版 [七月]

焦點

  • 剛剛過去的第二季度是標普500指數(+20%) 自1998年以來、納斯達克(+29%) 自1999年以來、美國投資級和高收益債券(+10%)自2009年以來、以及石油(+80%)30年以來表現最佳季度。反彈過後,現在需要重新審視下半年的主要風險:(1) 第二波疫情,(2) 美國大選,以及(3)「去全球化」。
  • 我們建議投資者在2020下半年運用「槓鈴策略」— 一方面正如我們一直所建議的要持續投資,在3月價格大跌後買進環球股票和企業債券,以從環球經濟復甦和充裕的流動性中受惠;而另一方面,透過黃金、 高息股和優質企業債等防守性策略來對沖主要風險(包括第二波疫情、美國大選、「去全球化」背景下愈加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

多數資產類別近二三十年來的最佳季度

剛剛過去的第二季度是標普500指數(+20%) 自1998年以來、納斯達克(+29%) 自1999年以來、美國投資級和高收益債券(+10%)自2009年以來、以及石油(+80%)30年以來表現最佳季度。反彈過後,現在需要重新審視下半年的主要風險。首先需要關注的風險是第二波疫情及其對環球經濟可能構成的影響。其次是市場在夏季開始關注的美國大選。第三大風險則是「去全球化」及其對長線投資趨勢的影響。中印最近發生的邊境衝突正是這一趨勢的其中一個例子,可能會演變成亞洲一件重要的分水嶺事件。

1)第二波疫情再次全面封鎖並非我們的基本假設

首先,美國南部和西部在6月中出現第二波疫情,而中國、澳大利亞和歐洲部分地區本土病例亦再次攀升。此外,拉丁美洲、印度和印尼的第一波疫情仍然嚴峻。不過,雖然媒體報導往往是非黑即白,但現實卻有很多灰色地帶。舉例來說,在美國,感染率重新上升的州份實際上從未經歷過第一波疫情,因為50%的病例都在紐約都會區,因此這些州份過早重開。反而是在美國東岸爆發第一波的州份並沒有出現病例激增的趨勢。此外,從更廣泛的層面上來看,住院率和死亡率並沒有按比例上升。這可能反映出準備越趨完善、病例越趨年輕、甚至可能是感染死亡率正在下降。最後,美國全國範圍內的「基本傳染數*」徘徊於1左右,這是加速傳播的臨界水平。因此,疫情仍是一大環球風險,但此時不應誇大其詞。這也是為何風險市場在季度末一改對病毒的恐懼。

我們的基本預測仍然是,目前來說不太可能會出現需要閉關鎖國的「第二波疫情」。我們認為,可能會採取局部封鎖及限制措施,以控制疫情。全面封鎖的經濟成本約為每月國內生產總值(GDP)3%或全年GDP36! 因此,雖然新增確診病例數肯定會上升,但發達國家再次宣佈全面封鎖的門檻則較之前更高。

(2)美國大選 – 拜登在全國民調中領先

金融市場今夏將會越來越關注11月的美國大選。美國失業率今年春季達到50年來最低的3.5%,如今感覺恍如隔世! 該數值5月底已增至13.3%。先不論這是否是特朗普總統的過失,最重要的是,美國史上選舉前兩年內出現經濟衰退時,在任總統尋求連任的七位當中僅兩位成功連任。最近兩位在連任競選中落敗的總統是1992年的喬治·H·布希和1980年的吉米·卡特。然而,距離選舉尚且還有一段時間,而政治情勢歷來無法預測。儘管如此,目前前副總統拜登在全國民調中大幅領先總統特朗普,更重要的是在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搖擺州份領先。

接下來就得看兩位競選人的政策主張有何差異。緊記拜登更加溫和,不像桑德斯。目前,拜登還沒有公佈其政策計劃的細節。但是,普遍預測他會適度地撤回特朗普大舉的減稅政策以及重返《巴黎協定》。拜登支持「全民醫保」,類似「奧巴馬醫改」 ,但有別於「單一保險人制度」,所以其醫保政策是 「奧巴馬醫改」的演變並不是一項革新。同時,他可能也會讓美國重新加入多邊組織。但不要忘記,對華政策則是兩黨為數不多的共識之 一。所以,我們認為知識產權、公平貿易及人權問題將繼續成為中美緊張關係的癥結所在。

(3) 「去全球化」 — 亞洲邁進多極化的分水嶺時刻?

中印50年來首次發生公開邊境衝突,成為一項亞洲地區重大地緣政治事件。印度方面對此不滿,繼而引發部分人士呼籲當地抵制中國貨品。事實上,印度政府最近也聲明,網上零售商必須註明產品的產地。除此之外,印度也意外宣佈禁止包括抖音(Tik Tok)在內的多款來自中國的手機應用程式。印度是抖音最大的海外市場。印度在未來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者市場,中印關係惡化, 對中國來說,或會是一項風險。中國公司在印度手機市場保持著領先地位,同時對印度龐大的消費市場充滿雄心。從歷史經驗來看,這一衝突可能會導致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所在的亞洲走向多極化,並可能會進一步加速「去全球化」。

在全球的層面,自從2008金融海嘯之後,環球貿易額佔環球GDP的比重已出現停滯,即一般所謂的「慢球化」,或「峰後全球化」現象。除中美自2018年中開啟貿易戰外,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令環球供應鏈大規模中斷,亦導致「去全球化」趨勢不斷加速。 最近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隨著「港區國安法」的頒布而顯著升溫。

Global trade

環球貿易額(佔GDP百分比)在2008金融海嘯(GFC)後出現停滯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數據截至2018年12月

很多公司已經轉移或正在開始重新調整其供應鏈,以尋求多元化並確保長久發展。進一步的區域化/本地化有可能會帶來企業間的整合,從而令到弱者遭淘汰。 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國現時的角色相對較小,國內只有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能在全球十大半導體市場拿到一席位。美國穩坐全球半導體行業頭把交椅,由幾家美國公司佔據大多數全球市場份額,而目前也只有三星電子、台積電和SK海力士**有實力能從中分一杯羹。基於台灣和南韓在半導體晶圓上具有領先的技術以及充足的高科技設備,我們認為它們有機會成為「去全球化」主題下的主要受益者。但同時,最近美國禁止華為向台積電採購也有可能加快中國在2025年前實現能源及科技領域上自給自足的計劃。

總括來說,我們建議投資者在2020 下半年運用「杠鈴策略」----- 一方面正如我們自新冠肺炎危機以來一直所建議的「持續投資」、保留對風險資產的敞口、並逢低買進,以從環球經濟復甦及充裕的流動性中受惠;而另一方面,透過黃金、高息股票和優質企業債等防守性策略來對沖主要風險(包括第二波疫情,美國大舉以及「去全球化」背景下愈加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

*「基本傳染數」在此是指一個已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會把病毒傳染給其他多少個人的平均數。

**上述僅供參考,並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