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ments — 25.07.2018

年終反彈還有可能嗎?

陳偉邦, 亞洲區股票諮詢部主管

對股票投資者而言,2018年一直是個棘手的年份。儘管宏觀經濟和企業盈利前景穩固,但在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的憂慮下,加上美國孳息曲線趨平,除美國外,多數主要股票市場都未能再創新高。美國與各地股市表現脫鉤,且估值正在壓縮,究竟是否經濟衰退的早期跡象?抑或反而是在週期後段、反彈前夕的買入機會?

宏觀前景仍然向好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我們預計高於趨勢的增長勢頭將會持續,原因是:

  • 2018年和2019年企業盈利前景穩步改善,刺激資本投資的增加;
  • 就業市場強勁,支持消費者信心;
  • 市場對於漸進的加息步伐有充分準備,市場流動性仍然充裕。

當然,上述預期能否如願,將取決於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會不會惡化。另一方面,我們相信貿易戰對經濟所造成的影響,料低於國民生產總值(GDP)的0.5%,而近來的股票估值調整,已過度反映了這一點。

回升前再來陣痛?

在亞洲熱帶地區,夏季往往是颱風季節。

颱風會帶來洪水,山泥倾斜及令運輸服務中斷,幸好這些影響通常是屬短暫,長期損害有限。

我們認為,目前的股市正正是處於颱風季節,夾在中美兩股貿易旋風之間。

美國難言退讓

我們預期,中美不會在短期內達成任何協議。尤其是目前美國股市遙遙領先全球,表現強勁,再加上美國將會在2018年11月舉行國會中期選舉,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支持率正在上升,獲得美國選民支持的他,料不會輕言退讓。

中國刺激措施 效果或不似預期

另一方面,中國正面對經濟前景放緩, 而且貿易磨擦的影響尚未反映在宏觀數據中,同時仍然要艱難地實行必要的去槓桿化,我們預計中國不會以人民幣大幅貶值或拋售美國國債等「非關稅」手段,令局面更加劍拔弩張。中國政府很可能會以刺激措施來應付外圍衝擊,從而穩住經濟。

儘管如此,投資者不宜對這些刺激措施的規模和範圍,抱過高的期望。我們認為,當局只會視乎數據情況,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推出個別措施,因為推行去槓桿和供給側改革,仍然是北京的首要任務。

因此,這些支持措施不一定會成為股市上升的催化劑。相反,市場可能會對政府的零碎做法感到失望。

尋找買入信號

在11月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的背景下,目前的貿易磨擦不完全是經濟事件,更加是政治事件。「笨蛋,問題在於經濟!」這句競選口號,曾為克林頓(Bill Clinton)贏得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而同一句口號,某程度也可提供一些中美貿易關係何時會出現變化的提示。

如果美國經濟和股市仍然領先全球、與其他地方脫鉤,短期內美國和其他國家之間就不大可能達成貿易協議。

削減企業稅,以及破紀錄的股份回購額,或可抵消貿易戰對美國經濟的第一波影響(因此美股才會出現脫鉤情況,表現優異)。

然而,如果加徵進口關稅導致通脹升溫,並引發加息幅度變得陡峭、速度變得更快,則最終會影響美國的經濟和企業盈利前景。

我們視美國股市5-8%的健康調整為整體股市的買入信號,這個跌幅也可能促使特朗普政府不再加碼貿易戰攻勢,甚至有機會稍作退縮。

孳息曲線趨平 是否值得擔心?

踏入加息周期,市場一直擔心孳息曲線變得平坦,因為這通常被視為經濟衰退的領先指標。 然而歷史數據1顯示在之前的周期中,當孳息曲線趨平後,股市平均仍然有10個月的時間才會見頂。

我們發現,利率相對經濟增速的水平,是一個相當有效的金融晴雨表,能預視經濟增長前景。 當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高於美國名義GDP增長率時,GDP增長通常會減速。

好消息是,目前兩者仍有280點子2的差距,即使利率再上揚100點子,以及經濟出現輕微放緩,及至2019年底兩者仍有望保持100個點子以上的差距。

為長期回報定好目標

美國表現繼續跑贏

在貿易緊張局面有任何緩和之前,股市價格料會持續波動,而企業盈利前景日益不明朗,

將限制了股票的估值。

短期內,由於經濟動力強勁、企業盈利能見度改善,美國股市很可能繼續跑贏世界各地然而,我們認為目前其他市場的估值水平吸引,預計未來幾個月將是入市的好時機。

巨龍崛起

在強勁的結構性經濟增長支持下,我們將繼續視中國為長線投資部署。供給側改革成功推行,以及A股逐步被納入MSCI指數之中,長遠將會提振股市估值。

對整體新興市場而言,我們則保持中立態度,由於部分新興市場貨幣(尤其是那些經常錄得經常帳赤字的國家)對美國利率及經濟表現相當敏感,所以我們將會仔細揀選。

主要投資主題:背靠科技的消費升級

行業方面,我們專注於一些能持續多年的大趨勢。可支配收入已升至臨界點,消費升級料會有結構性增長,而科技的發展,則使這些服務和產品大有可為。

行業/主題包括:

i. 科技

  • 企業資訊科技投資 [軟件即服務 (SaaS)];
  • 電子商貿 – 線上至線下融合 (O2O);
  • 雲端運算;
  • 物聯網 (IoT):
  • 核心技術支持組件 – 記憶體、電池、集成電路 (IC)

ii. 生物科技

  • 生物仿製藥生產;
  • 生物科技服務

iii. 專業服務

  • 教育;
  • 旅遊:
  • 物業管理

科技行業──是時候套利離場?

近來投資者最常問:應否從科技行業中獲利離場?今年以來,科技行業對股票市場的表現有最大貢獻。簡單回答是「否」,但我們會變得更謹慎選擇,尤其對智能手機的供應鏈,原因是市場已漸趨飽和,且在短期內智能手機的新功能已抵樽頸。

銀行業──週期後段的主題

在加息環境下,我們相信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將成為週期後段的得益者。短期內我們將會部署在美國和香港的銀行,因為其淨息差(NIM)對美國利率的敏感度最高。中期而言,由於歐洲央行開始實行利率正常化,該區銀行料可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從後趕上。

1.資料來源:彭博, 自1961年起

2.資料來源:彭博, 截至2018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