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 Strategy — 18.04.2023

銀行業危機已結束? 短期和長期而言該如何部署投資?

投資導航 亞洲版 - 2023年4月

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亞洲首席投資官Prashant BHAYANI & 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香港首席投資策略師譚慧敏 & 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亞洲投資專家劉傑俊

摘要

  • 美國在今年三月發生自2008年以來最大的銀行倒閉事件,此風波迅速發酵並最終促使瑞士銀行(下文簡稱瑞銀)收購瑞士信貸(下文簡稱瑞信),以防止系統性金融危機蔓延。
  • 信貸狀況將會收緊,全球加息週期或將迅速接近頂峰。
  • 我們建議透過我們的季度主題把握當前的波動性,專注於短期和長期的投資部署。

自2008年以來最大的美國銀行倒閉事件

2023年3月,全球金融體系發生震盪,罪魁禍首是美國矽谷銀行(SVB)和美國最大的加密貨幣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接連倒閉。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銀行倒閉事件,而其他地區銀行也迅速被推至風口浪尖。問題主要圍繞資產和負債管理不善,而美聯儲激進加息嚴重影響長期國債利率。面對客戶大規模提款,矽谷銀行被迫以巨額虧損出售其債券,最終導致銀行擠兌。此事件引發外界擔憂美國整體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和危機蔓延風險,導致美國地區銀行體系震盪。

美國監管機構果斷出手阻止危機蔓延。矽谷銀行倒閉後,他們迅速制定計劃確保存款戶儲蓄的安全,此舉尤為關鍵,有助於遏制系統性恐慌。存款戶獲監管機構承諾可支取全部存款,而美聯儲也宣佈創建新的銀行定期融資計劃(BTFP)。重要的是,該計劃為符合資格的存款機構提供最長一年的貸款,而申請貸款的債券擔保品以發行價計算,進而有助於提振市場對美國金融體系的信心。

歐洲出現信心危機:瑞信退場

矽谷銀行倒閉,令恐慌情緒滲透到歐洲銀行體系。歐洲銀行的信貸違約掉期一開始相對平靜,但瑞信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稱因監管限制而無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引發新的市場恐慌浪潮,並很快就演變成一場針對該行的全面信心危機。近年來,該行曾多次捲入監管問題和醜聞。隨着外界越來越擔心瑞信這間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若倒閉可能會導致全球金融體系陷入混亂,瑞士當局介入並促成一項前所未有的交易以拯救瑞信。

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業監管機構FINMA宣佈瑞士最大兩間銀行瑞銀和瑞信合併,目的是為遏制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瑞銀同意以30億瑞士法郎(約合33億美元)收購瑞信。此交易為全股票收購交易,獲瑞士政府提供大額擔保和流動性支持,但瑞信的價值約160億瑞士法郎的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被全數撇賬。

當局迅速採取行動

瑞銀收購瑞信的消息公佈後,全球央行(美聯儲、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歐洲央行和瑞士央行)宣佈採取協調行動,透過常設美元流動性掉期協議,增加流動性供應。各國央行都已汲取雷曼事件的教訓,均採取了有力的協調行動,以遏制這場銀行危機,同時避免出現骨牌效應。金融壓力指數目前仍受控,遠低於2008年和2020年的水平。然而,現在宣佈美國地區銀行壓力已經結束,仍為時尚早。

AT1債券成為焦點

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決定,瑞信的AT1債券將被全數撇賬,但股東則並未遭遇同一情況。這種對賠償順序的無視惹來市場疑問,並觸發了AT1債券的拋售。然而,適用於不同司法管轄區及發行人的規則各有不同。我們仍對歐洲AT1抱有信心,因為歐洲央行重申了該區的賠償順序,即「普通股權工具將首先用作吸收虧損,只有在用盡後才需要將額外一級資本撇減」 (資料來源:法國巴黎銀行策略更新,2023年4月4日) 。而在此次危機爆發之前,我們一直建議二級資本(Tier 2)債券,對其的青睞程度高於AT1。此外,歐洲銀行業目前資本相當充足,信貸分析是關鍵。

全球央行接近週期尾聲

為遏制持續的通脹,全球主要央行紛紛加息。儘管如此,銀行危機爆發後,央行官員的基調有所軟化,表明政策利率接近此輪加息週期的峰值。我們預期美聯儲將於5月加息至5.25%並結束緊縮週期,歐洲央行將於6月將存款利率提高到3.5%並結束緊縮週期。

在經歷近期的動盪之後,銀行可能會變得更為規避風險,未來數月可能會收緊其信貸條件。這將有助於美聯儲達至經濟增長放緩的目標,再加上加息的滯後影響,應會令需求降溫,從而推動通脹回落。

我們目前的基本預測是,美國經濟將於今年下半年短暫陷入衰退,不過有可能延遲至2024年。歐元區而言,經濟活動預期將進一步放緩,但有望避免衰退。這為歐洲央行未來下調短期和長期利率留有空間。

短期應如何部署投資?

隨着銀行危機的發展,大多數資產類別的波動性飆升。我們認為美國經濟將於2023年下半年陷入溫和衰退,因此短年期投資級別企業債券短期而言看起來具吸引力。股票方面,我們繼續偏好歐洲(歐洲斯托克50指數年初至今累計上漲16%)、英國(富時100指數年初至今累計上漲6.3%)及新興市場(MSCI新興市場指數年初至今累計上漲3.4%)(上述表現皆以美元計)。投資風格方面,鑑於長期利率下跌及近期經濟前景較不明朗,我們繼續偏好優質股票。

此外,我們繼續看好中國股票,因為我們仍然看到中國經濟復甦的基本動力強勁。中國將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而從最近的經濟數據來看,今年的GDP增速很有可能超過此目標。中國的貨幣政策仍偏寬鬆。此外,中國A股市場短期內受銀行業危機的影響可能較小。一旦此次危機塵埃落定,我們預期該市場(在岸和離岸)有望表現優異。這也符合我們的季度投資主題1:當長期輸家變贏家,該主題側重於把握「均值回歸」效應。

長期而言該如何部署投資?

另一個克服波動的方法是透過多年大趨勢進行長線投資,這非常符合我們季度投資主題2和主題3。

主題2:把握潔淨科技投資浪潮。該主題側重於美國《降通脹法案》和歐洲相關政策的長期受益者,該等法案/政策促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基礎設施和存儲的投資。子主題還包括循環經濟領袖和旨在提高製造業、服務業和運輸業的生產力及降低能源消耗的軟件和工業系統。

主題3:稀缺性和安全性成新焦點。可投資的子主題包括包括糧食安全和替代糧食來源,供應鏈回流和保障,效率、再利用和回收以及網絡安全。

詳情請參閲本文件第4-6頁之季度投資主題更新。

結論

矽谷銀行和簽名銀行相繼倒閉,引發對全球金融體系的信心危機。最終,瑞信作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需要瑞銀和瑞士當局出手營救,以防止金融風暴進一步惡化。但金融壓力目前似乎仍然受控。

全球央行似乎都已汲取雷曼事件的教訓,已採取有力的協調行動。抗擊通脹的鬥爭尚未結束,但鑑於銀行業危機,我們可能比以前想象的更接近加息週期的頂峰。我們預期美聯儲將於5月加息至5.25%並結束緊縮週期,歐洲央行將於6月將存款利率提高到3.5%並結束緊縮週期。我們目前的基本預測是,美國經濟將於今年下半年短暫陷入衰退。

短期而言,我們更喜歡存續期較短的投資級別企業債券,而股票方面,我們仍然偏好歐洲、英國及新興市場地區,並繼續看好優質股。我們對中國保持樂觀態度,該市場在短期內受銀行業危機的影響可能較小,同時關注多年大趨勢以尋求長線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