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風雲變換,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2022年3月
摘要
- 地緣政治事件的主要影響,是因商品價格上漲而可能導致通脹長期走高,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央行政策的正常化之路似乎也更具挑戰性。
- 在當下不明朗環境下,可考慮透過另類投資(大宗商品、對沖基金、實體資產、私募基金)、通脹對沖工具(貴金屬及「綠色」金屬、商品貨幣)、防守性投資(收息股及結構性產品解決方案)進行分散投資。
- 正在召開的中國「兩會」強調通過更多的財政和貨幣寬鬆,將今年經濟增長穩定在5.5%。「清零」的防疫策略可能會有所放鬆,以提振消費。信貸脈衝的反彈歷來對中國資產有利。
地緣政治衝加劇不確定性
俄羅斯/烏克蘭緊張局勢急劇升級,引發嚴厲的全球制裁 -包括將選定的俄羅斯銀行從「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剔除及制裁俄羅斯中央銀行,使其無法使用外匯儲備- 這是前所未有的(儘管俄羅斯能源板塊暫時豁免於SWIFT禁令)。
對經濟和市場構成哪些影響?
(1)對全球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有限 - 俄羅斯經濟將毫無疑問陷入衰退,但俄羅斯國内生產總值(GDP)在世界GDP中所佔份額不到2%。

(2)通脹進一步走高的風險 - 俄羅斯是世界主要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之一,生產全球14%的石油和19%的天然氣(歐洲40%的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俄羅斯也是小麥、肥料和一些金屬的最大出口國。這些大宗商品的貿易中斷抬高物價,這對於通脹本就已經高企的全球經濟而言無非是雪上加霜。這也讓央行遏制通脹的努力舉步維艱。
(3)監測資金流狀況 - 對俄羅斯的嚴厲制裁引發外界對金融體系融資壓力和蔓延風險的擔憂,因為在央行政策正常化之際,金融條件已經在收緊。我們亦相信,若市場流動性出現任何急劇惡化,各主要央行將迅速作出反應。
俄羅斯/烏克蘭局勢非常動盪,結局顯然仍是未知之數,短期內將加劇市場波動。然而,地緣政治事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歷來是短暫的。真正重要的是全球經濟的基本面,目前距離衰退還很遠。當烏克蘭危機的結果更明朗時,拋售將逐漸為長線投資者帶來買入機會。


當前環境下應如何部署?
(1)分散投資是關鍵 - 可以透過包括大宗商品、低波幅對沖基金、基建、房地產、私募基金等另類投資來分散投資。投資者亦可考慮藉助結構性產品作為對沖方案。
(2)「對抗新一輪通脹」的主題保持不變 -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高通脹、供應緊張和強勁需求(疫情緩和後重新開放和碳排放目標)等因素都有可能推動大宗商品進入超級週期。投資者可專注於貴金屬、「綠色」金屬及商品貨幣,例如澳元、紐西蘭元及加元(紐西蘭元也是收益較高的貨幣,因為紐西蘭央行自2021年10月起率先加息)。這個主題的投資途徑包括選擇性的金融股、自然資源開採商/生產者以及實體資產。

(3)短期對環球股票持謹慎看法,但中期仍看好。我們在二月技術性下調環球股票至「中性」。區域而言,我們下調美國至「負面」及歐元區至「中性」。板塊而言,下調美國科技和非必需消費品板塊至「負面」。最近,我們還下調歐元區能源和銀行板塊至「中性」,同時上調
航空航天和國防板塊至「中性」。短期而言,我們青睞英國的大市值企業、醫療保健、礦業寡頭和高息股;而長遠來看,深度修正則為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和「元宇宙(Metaverse)」主題提供良好的入市機會 。
全球央行正在緊縮,中國正在放鬆政策
「兩會」 的重點與預期
- 政府重申「穩增長」作為首要任務,並呼籲加強政策支持,助力經濟增速達到5.5%左右的目標。
- 財政支持會起帶頭作用,刺激基礎設施投資反彈,而貨幣政策將維持寬鬆,未來幾個月可能進一步下調關鍵利率和降準。我們預期監管環境也可能逐漸更加透明化。
- 政府將繼續推行「住房不炒」的政策框架,同時進一步微調各項樓市政策,例如容許差別化的地方寬鬆及加快公租房建設。
- 我們也預期中央政府逐步敦促地方政府取消過度加碼的防疫措施,以減輕對消費、服務業活動及中小企業的負面影響。據悉,北京正在探索放鬆「清零」防疫政策的方法,很可能最早在今年夏天在某些城市實行試點開放措施。
- 最後,政府再次強調務實地推動「去碳化」,同時重申其對淨零排放的長期承諾保持不變。
信貸脈衝的反彈歷來傾向利好中國市場。我們青睞可直接受益於寬鬆措施的中國A股。我們預期估值低迷的互聯網股今年反彈,但持續反彈需要催化劑。我們亦看到中國部分信貸出現撈底機會。